用户名: 密码:
液氨综合年报】【 液氨行业会议专题】【液氨周报
中国化肥行业从何处突围 - 新闻动态 -
  您的位置: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 独家报道

中国化肥行业从何处突围

作者:xhcen  来源:网络转载  时间:2004/4/2  阅读:9551次】

    对很多领域的企业来说,产品涨价无疑是令人高兴的事。但化肥领域却未必是。自去年9月以来,经历漫长低迷的化肥市场出现了恢复性的上涨,而且涨势较快,与前几年相比上涨幅度也不小。   

     应该说,对于长期在低价的泥潭中苦苦挣扎的化肥生产企业来说,价格恢复性的上涨当然是利好消息了。但与此同时,作为特殊支农产品的化肥价格的上涨却对生产企业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隐藏着另外的危机。

   化肥是粮食的“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化肥的流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加快产品结构调整,行业效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国家有关部门此前组织人员对我国化肥市场进行调研,发现近年来化肥行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工业生产集中度低、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其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日前在南昌召开的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会通报说,近年来,我国化肥行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市场供求状况不断改善,化肥行业逐渐走出低谷,但同时化肥市场需求增长率下降,分行业盈亏差距拉大……

  诸多问题的结集,令人无法盲目乐观。困顿的化肥行业究竟该从何处突围?本专题旨在找出问题,并争取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更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化肥行业几大困惑

  实际产量逐年提高 需求增长率下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一些大型化肥厂陆续投入生产或试生产,化肥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实际产量也在逐年提高,与国内市场总需求量的差距越来越小。1995年国产量为2548.14万吨,2002年国产量为3665.57万吨,年均增长5.33%。从品种结构上来看,氮肥产量遥遥领先,高浓度磷肥、钾肥和三元复合肥的产量有所增加。

   虽然化肥行业的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量迅速扩张,但目前国产总量与实际需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要通过进口来弥补,2002年,我国化肥总需求量为4339.4万吨,国内生产只能提供3665.57万吨,仍有600多万吨的缺口。

   国内市场对化肥需求的绝对量不断增长,需求增长率却呈下降趋势。1995年的化肥需求量为3593.7万吨,2002年的化肥需求量为4339.4万吨,化肥需求增长率也从此前的8.3%下降为2%。

   需求结构变化也随之变化,复合肥、钾肥等高浓度肥料的施用比例逐年增大,而氮肥需求比例在萎缩。1995年,氮、磷、钾、复合肥的需求比为100:32:13:34;2002年,四者的需求比为100:33:20:48。

   随着我国畜牧业发展及居民城市化率提高,必将降低化学肥料消费量。来自国家钙镁磷复合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的一份资料显示,我国已是世界施肥超级大国。按照惯例,施肥量到达一个顶峰后将会逐步减少对化肥的使用,化肥企业在进行中长期预测时应充分考虑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施肥量经历高峰后将会逐步减少。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经历施肥高峰后,早已逐步减少化肥用量。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施肥量高峰年分别在1979年、1979年、1981年、1986年、1989年,而后逐年减少用量。这些国家2000年施肥量仅分别为高峰年的52%、62%、86%、63%和68%。韩国人均耕地面积仅0.041公顷(我国为0.106公顷),2001年施肥水平为407千克/公顷,居世界第4位。但韩国施肥高峰年为1997年,施肥量99万吨,2000年比高峰年肥料用量减少21%,仅为78.2万吨。最近,韩国农林部宣布,计划在2004年前再减少30%,并在2010年前减少50%用量。

   此外,据调查,我国禽畜业排出物中氮磷流失量已为化肥流失量的122%及132%,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综合这些因素,在预测我国化肥需求量时应持谨慎的态度。

  全行业效益有所好转 分行业盈亏不均

  随着国家控制进口、打击走私等措施逐步到位,我国化肥行业逐渐走出困境,经济效益出现好转。1998年化肥行业陷入低谷,全行业实现利润仅4.1亿元,1999年至2001年逐年上升,2002年,化肥行业实现利润23.84亿元。

   虽然整个行业效益有所好转但总体水平不高,并且各分行业盈亏差距相当大。如复合肥多年来保持较大盈利的状态,且有不断攀升的趋势,而氮肥和磷肥行业1998年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有的年度亏损额还比较大,企业扭亏为盈的任务十分艰巨。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化肥行业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到2002年,氮、磷、钾的需求比例为65:22:13,到2002年三者的国内生产比例却是75:21:4。因此,氮肥国内生产已经过剩,磷肥略有缺口,钾肥严重短缺。从产品结构来看,氮肥产量遥遥领先,占总产量的65%以上,高浓度磷肥、钾肥和复合肥的产量虽有所增加,但三者占总产量的比例仍然较小,仅约35%。

   国产肥生产成本较高,在进口产品竞争中缺乏价格优势。近年来,对我国化肥市场影响较大的进口产品主要是俄罗斯的尿素、美国的磷铵、俄罗斯和加拿大的钾肥。与这些国家的化肥产品相比,国产化肥成本较高。以尿素为例,按照2002年的原料、能源价格水平以及经营管理费用计算,国内尿素平均生产成本每吨在1050元左右,而进口尿素的到岸成本每吨在950元左右,国产化肥与“洋肥”相比缺乏竞争优势。

      市场竞争无序  阻碍行业有序发展

   在化肥流通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了市场秩序混乱的现象。一是劣质化肥廉价冲击市场。如云南、贵州等省磷矿区周边的一些小厂,没有工业流程化生产条件,只是非常简单地将硫酸洒淋在磷矿粉上,通过人工堆翻,自然熟化“生产”磷肥。这些劣质产品通过非法渠道进入流通领域,以低廉的价格冲击市场,既恶化了土壤结构,又扰乱了市场秩序。二是部分地区化肥供应偏紧,毗邻地区供应过剩,地区之间化肥价格差距较大。三是部分企业竞相压价,低价倾销,使得当地化肥市场价格严重扭曲,不能反映正常的供求关系,阻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实行的价格政策执行不一,中央进口企业处于竞争劣势。按照现行进口化肥价格管理规定,由国家价格主管部门核定中央进口化肥的调拨价格,地方价格主管部门参照中央进口化肥调拨价格制定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地方进口化肥的调拨价格。但是据调查,拥有国家每年半数以上进口配额的大部分地方进口化肥并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调拨价格管理,而中央进口企业基本上执行了中央调拨价格,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竞争的公平原则、市场的规范化需要以及国家调控化肥市场价格的力度和效果,导致处于竞争劣势的部分中央进口企业出现超过国家核定的港口交货价格、未经报批自行作价、超过申报合同数量销售进口化肥等价格违法行为以及系统内部开票加价牟利的现象。

   1998年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后,对进口化肥政府只核定港口交货价,化肥零售价格随行就市。由于配额内进口化肥享受4%的低关税、部分化肥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以及进口化肥本身成本较低等原因,配额内进口化肥的价格一般远低于国内市场零售价。进口化肥经营企业往往采取在下属公司,业务公司之间开票加价的方式,抬高了销售价格,使国家的支农政策流于形式。2001年6月,北京某农资公司将湛江港到岸的3.5万吨氯化钾以每吨1179元的价格卖给了成都某农资公司,后者又将1270吨氯化钾以每吨1210元的价格转售给该北京农资公司在湛江的分公司,此后湛江分公司又以均价每吨1276元卖给了广东、广西两农资公司,二者又以更高的价格出售。通过三次转售层层加价,北京某农资公司在票动货不动的情况下,将进口化肥的市场零售价与港口交货价之间的每吨87元的差价收入囊中。

   化肥市场存在的问题,许多是通过价格表现出来的,专家认为,在价格表象后面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化肥市场暴露出来的问题应该按照结构需求化、企业规模化、市场规范化的方向加以解决,引导化肥市场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提高我国化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供销农化服务脱节  导致产品相对过剩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各地粮食种植面积一度呈下滑趋势。1990年至2001年的十年间粮食种植面积调减8.4%,约合1.11亩,而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2.22亿亩。这部分土地不仅单位施肥量成倍增长(经济作物比粮食作物一般每亩施肥量要多30公斤左右),而且对化肥品种及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受历史遗留的影响,我国化肥行业管理一直分为生产、销售、农科和进出口四部分。工业部门负责化肥的生产,农资部门负责化肥的销售,农科部门负责化肥新品种的试验和推广,外贸部门负责化肥的进出口,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严重。1998年化肥流通体制改革以后,旧的秩序已经打破,新的模式尚未建立。这些部门虽有一定的联系,但缺乏统一的协调、沟通和联营机制,往往互相牵制,条块分割仍然比较严重,产、供、销、农化服务等环节较为脱节,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不畅,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导致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出现滞销,相对过剩。

   一位原农资公司的经理透露了现在的情况,90%以上的原化肥经销企业在新形势下都有了很大变化,有的改成了有限责任公司,有的干脆由个人承包经营,还有的则因无法生存下去而破产。      “原来的流通网点大部分还在,人还是那部分人,甚至连招牌也没有变,但内在的经营机制却完全不同了,特别是乡镇门市部,打的是国有的牌子,但90%以上都是由个人来经营。”对此,有人用“面目全非”来形容。

   原来的层层划拨、统一调配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市场被分成了小个体经营单位。对化肥生产厂家来说,情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把产品直接提供给农资部门就算完事,现在则要直接面向市场,编织自己的销售网络。

   这种新旧体制的交替、更迭,无疑给化肥销售带来一些新问题。大部分经营者失去了银行的支持,资金成了很现实的问题;原来的老仓库逐渐改作他用,仓储能力也不够了。另外,个体经营者限于人力物力,也不大可能和很多厂家联系,所销售的化肥品种也受到极大的局限。而对厂家来说,原来对一个供销社就把销售问题解决了,现在则要走出去,费尽心思地寻找客户。

   由于化肥市场远没有建立起一个高效流通渠道,加之信息单一、闭塞,化肥的低效运输浪费惊人,产地和消费地不统一也造成诸多不便。

   一化肥经销商深有体会:“西北的化肥运到东北,东北的化肥运到中原,中原的化肥又销往外省,化肥行业的附加值本来就低,运输成本占了很大一块儿,这样来回一折腾,人为增加了不少成本。国家三令五申要稳定化肥价格,但如果没有完善的流通渠道,价格就无法做到公开、透明。单纯靠行政手段控制化肥价格也显得力不从心。”

   此外,信用危机也一直是化肥流通的“绊脚石”。一位从业多年的业内人士透露,对化肥行业的某些企业来说,“合同几乎是废纸一张”。当化肥生产过剩时,厂家找到经销商说尽好话,甚至连赊销都愿意,经销商还待理不理的;而当供应偏紧、价格上扬时,“经销商提前几个月打款,厂家还不给发货”,这种现象在近两年屡见不鲜。

   某大型公司,几乎每年都要遭遇几起合同违约情况,有些长期合同毁约给企业造成了几百万的损失,但最后都只能通过协商解决,也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行业内不讲诚信、视合同为儿戏,是不少企业的心头之痛,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机制来解决信用危机问题。

   近两年来,一些省市的农资经营部门也进行了一些尝试。譬如,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构筑连锁销售体系,把连锁店开到乡镇一级。但经营情况却不容乐观。 工业生产集中度低  缺乏规模效益   我国化肥工业生产集中度低,企业分散规模小,生产的边际效益较低,缺乏能带领化肥工业与国外公司抗衡的龙头企业。以氮肥企业为例,现全国800多家氮肥企业中,仅有29家是大型企业,年产合成氨6万吨以上的中型装置也不足百套。我国尿素行业产业集中度(全国年产量最大的10家尿素企业的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仅为0.25,与尿素生产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同时由于近年来国家关闭小煤窑引起煤炭价格上涨,导致国内化肥生产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成本增加。2002年,煤炭出矿价每吨大约上涨20-30元,受煤炭价格波动及天然气价格调整的影响,煤源尿素生产成本每吨同比增加了100元,气源尿素生产成本每吨同比增加了35元。工业布局不尽合理增加了原材料运输费用。我国化肥工业布局靠近市场、远离原料产地,原料的运输费用远高于产品的运输费用。生产化肥所需的天然气、磷矿和钾矿等原材料集中的西部地区化肥产量只占全国产量的29.3%,而缺乏原料的河北、山东、江苏和湖北等7省区的化肥产量却占总产量的50%以上。

   被誉为含金量甚高的200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彰显了党和政府解决农民收入难的决心。但面对眼下化肥等农资产品价格的连连上涨,农民脸上刚露出的喜色旋即凝结。“农民新增收入中很大一部分将被化肥涨价所掩盖”,不少媒体也著文呼吁。

  1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下发紧急通知:“做好化肥生产供应工作,稳定化肥价格。”连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无疑对发热的市场起到了冷却作用。通知还允许和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采取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经营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   听到这条消息,化肥生产企业的感受自然不难想象。   国家发改委1月2日出台的关于稳定化肥市场的文件,名义上是通过国家调控解决化肥生产中的一些问题以稳定市场价格,但实际上除了恢复50%的增值税返还以外,其他条款都对化肥生产企业并没有什么利益可言。关于保证化肥生产企业原材料供应的规定也非常原则,生产企业并没有从这样的规定中受益。而每吨1400元出厂价的限制却像一道红线,即使成本推动再厉害,企业如果越雷池一步就会受处罚。   调整工业布局  优化组合资源   解决化肥产品结构型过剩和短缺的双重问题,必须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国家在安排化肥建设项目时,特别是国债资金项目,应优先考虑安排钾肥、复合肥生产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坚持引进和自主开发并重的方针,拓宽融资渠道,扩展那些高浓度、高复合、高专用、高控释的新产品,并尽快从质量、价格、服务和宣传等全方位提高国产化肥的竞争力,创立国际知名品牌。   按照优化东部、巩固中部、发展西部的原则,调整基础肥料的生产布局。利用西部地区的天然气、磷和钾资源,适时将基础肥料向西部地区转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肥料生产基地。如在天然气资源廉价丰富的四川和新疆等地建设大型尿素生产基地;在磷资源丰富的云南、贵州和湖北等地建设大型磷肥基地;在青海和新疆建设大型钾肥基地。   应鼓励化肥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与重组等方式,使工业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农资经营部门、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结成有机的整体和经济利益共同体,逐步建立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经营体系,打破条块限制,形成一批既有生产、又有营销网络和农化服务的大型化肥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强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如以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有实力的省级农资公司、有实力的大型化肥生产企业为龙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全国组建几个跨地区的化肥集团公司,将有关的县公司、化肥厂吸纳为子公司,形成一批能力极强的、有竞争力的化肥企业集团。   加强市场监管  适度引入竞争   按照世贸组织协议,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在一段短时间内可得到保护。因此,我国可以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对化肥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能源、投资、运输等方面继续实行补贴和优惠政策,降低化肥生产成本,提高国产化肥的国际竞争力;对国产肥实施优惠税收政策,如对钾肥和复合肥生产企业实施增值税先征后返的政策。另外,可以采取对农民进行补贴等措施,如减税、税费改革、扶贫补贴、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化肥流通管理体制。化肥出厂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放开化肥零售价格,在市场准入上,进口化肥实行进口配额管理,入世后,对进口尿素、磷肥和复合肥实行关税配额制度,对钾肥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登记制度。在价格管理上,中央和地方分别核定进口化肥的口岸中准交货价格,放开零售价格。随着行业的发展,目前这种流通体制已经暴露出问题。   专家建议应对国内生产成本较高的化肥品种实施关税配额制度,按入世承诺的税率征收关税,同时加征进口环节增值税,适当抑制进口;对国内严重短缺的化肥品种实行自动进口许可证登记制度,征收适度的关税,促进进口以弥补国内生产的不足;进一步扩大进口渠道,引入适度竞争,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加强进口化肥港口交货价格的核定工作,维护中央和地方进口企业竞争的规范、公平环境,增加国家的调控力度和效果,确保国家支农政策得到体现和落实。   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完善行业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构建有效、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依法取缔非法经营,坚决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化肥的行为,禁止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地区封锁,推动化肥在全国市场内的自由流动,严格依法查处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完)

免费注册会员
有价值的内容服务
优先发布供求合作信息
热点文章排行
·最新液氨价格
·国际液氨价格大幅飙升
·液氨知识
·“液氯”介绍
·2014安全评价师专业能力:冷库..
·中化在宁建国内最大氮肥基地
·价格表1(化肥企业)
·2010年我国液氨市场预测分析
·近期甲醇市场价格行情述说
·从销售价分析今年液氨走势
·山东胶州查液氨使用单位19家查..
·贵州化肥厂发生液氨泄漏 六千群..
·2月份液氨市场供求动荡
·液氨槽车灌装标准操作法
·2006年度液氨市场预测
·国内液氨市价呈上涨趋
·液氨事故应急预案
·中国谷氨酸味精行业跟踪
·中国化肥行业从何处突围
·罐车侧翻液氨泄漏 消防17小时紧..
·上篇新闻:化肥产品积压严重
·下篇新闻:南京一工厂昨百公斤氨气泄漏 未致伤亡
复制 】 【 打印
    相关新闻  
·天润化工发展势头良好 2009/6/5 8:27:41
·1个多小时成功处置“液氨泄漏” 2009/5/11 7:54:25
·云天化:多因素影响2009年业绩将大幅下滑 2009/5/4 9:54:20
·华昌化工:长三角化肥纯碱龙头企 2009/5/4 9:42:57
·尿素停产 云天化09年一季度出现亏损 2009/4/28 9:53:17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

关于我们 | 市场调研 | 专题新闻 | 液氨周报 | 网站广告 | VIP申请 | 市场行情 | 网站制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2-2020 中国液氨信息网 技术支持:新华世纪网 冀ICP备12022358号-2 电话:0311-87700840
本网有部分文章或信息来自其他网络或媒体,如有侵权或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以便我们第一时间内删除相关内容。E-mail:7796195@163.com